在新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下,中國紅木家具行業出現了怎樣的新常態?對今后的發展提出了怎樣的要求?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伍炳亮先生指出,行業要調整心態,積極面對。
調整:心態轉變和企業轉型
伍炳亮指出,整體來看,紅木行業在經過最近幾年快速發展之后,也在步入一種“新常態”,具體表現為:一、紅木原材料資源日益稀缺,單靠材料本身升值 帶動行業快速發展獲得高額利潤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二、隨著社會發展和相關知識普及,消費者的眼光和對家具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對紅木家具從盲目消費轉向理性消費;三、在終端市場尤其是高端紅木家具收藏市場倒逼之下,紅木家具企業已步入淘汰和洗牌階段,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規律正在發揮作用。
新常態之下,必有巨變,以前黃花梨瀕危已經帶來過巨變,那就是有眼光敢下手、有實力敢設計制作黃花梨家具的廠家迅速減少,已經鳳毛麟角。現在做黃花梨的企業屈指可數,出來的作品更好,日臻完美。眼下,由大紅酸枝瀕危引發的行業轉型在2014年充分顯現出來,從木材到家具、從設計到制作、從產品到文化,一系列的聯動效應,致使“調整轉型升級”成為紅木行業新常態、新要求。
設計:紅木家具的生命線
伍炳亮曾在不同場合談到“設計”對于紅木家具行業的重要性,進入新常態后,“設計”在行業發展中應該被放在什么地位?
伍炳亮認為,設計和通過設計誕生的藝術屬性,是紅木家具的生命線,一定要重視設計。我們說目前做紅木家具的企業有一兩萬家,但市場上見到的好家具卻 非常少,原因是這些年來很多人都對消費者造成了誤導,他們往往只談材料、談技術,不談藝術,不重視美,這樣就把標準定得太低了。好的家具是文化、工藝的載 體,更是藝術美的載體,一定是源于好的設計。
然而,伍炳亮也指出,設計不是簡單拍腦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他強調,要做好設計需要多方面下工夫:一是對中國傳統家具文化藝術內涵深入和透徹的了解。二是對中國傳統家具發展史的了解。
收藏“新機遇”
紅木家具產業正在步入新常態,這對于市場和收藏界來說,又會帶來哪些新影響?
伍炳亮認為,總體來講,這對消費者、愛好者和收藏人士是個長期利好的事情。最近幾年,從國家層面到全社會對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紅木家具越來越重視,去年黃花梨交椅曾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塔吉克斯坦總統,皇宮圈椅等傳統家具在APEC會議期間也吸引了國際政要的目光。
一方面,人們對紅木家具越來越追捧,需求越來越多,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行業進入新常態,要求企業調整升級和提高,設計出的作品會越來越 好,這兩方面相互影響,以滿足人們對藝術品家具的需要。進入新常態后,以前粗制濫造做得不好的家具會發現賣不動了,這就迫使行業想辦法做好設計,提高品 質。對于收藏人士,也就可以選擇到品質更高的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