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具品牌的增加,家具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達到了一個白熱化的程度,企業要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尋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一些大企業開始尋求產品的高附加值,轉變思路,創新產品,在擴大橫向產業鏈的同時,進一步挖深產品;而小企業,因為自身資金、技術、渠道等問題,想要擴寬加深產品開發面臨很大困難,所以他們更傾向于走捷徑,即低價走量。
家具市場異常熱鬧,不少家具品牌紛紛推出優惠活動,家具市場的變相“價格戰”空前激烈,部分企業抱怨家具行業已進入“微利”時代。
“微利”是相對而言要辯證看待
如果與十年前的家具行業相比,現在的家具真的算是“微利”了。家具業真的是微利嗎?那可不一定。家具行業現在越來越規范,它擁有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如果無利可圖,為什么這么多人想擠入這個行業,企業是不會做虧本生意的。
如果我們用逆向思維來看待這個問題,會更清晰。企業的利潤下降,意味著成本可能提高,成本提高意味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如果企業在保證價格的前提下,不降低利潤,唯一的可能就是用差一點的原材料,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消費者。所以,消費者在選購家具時也需理性,降價未必是好事。
暴利時代已過去了解需求是關鍵
在家具利潤下降的同時,家具企業也需要進行深刻反思。業內人士認為,家具暴利時代早已過去了,企業為消費者提供的是滿意度,要讓消費者感到家具物有所值,首先要了解他們真正需要什么,這樣才能掌握市場主動權。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從自身找原因,對癥下藥。
利潤降低企業需正面引導消費者
隨著原材料的漲價,行業標準的提升,家具生成成本的提高,家具價格上漲也是不可扭轉的趨勢。在家具品質提升的前提下,家具價格適當上浮,保證企業的原本的利潤空間,相信多數消費者是能夠理解的。從這個角度講,家具企業如何正確引導消費者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家具商家的“價格戰”消費者不一定是受益者。無休止的價格戰是惡性循環,消費者拿到一時的低價,卻無法保證產品的質量,更談不上售后服務之類的,最終品牌的形象受損,陷入無法自拔的深淵。企業需要有責任感,除了向市場提供優質的產品外,還要正面引導消費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更傾向于家具價值享受,而不單單看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