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彩電業零售規模跌破4000萬臺,創12年來的新低。從今年一季度數據來看,彩電市場依然不樂觀,量額齊跌的局面無法逆轉。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彩電業開局艱難,零售量883.1萬臺,同比下降10.8%;零售額277億元,同比下降11%。
支撐“大屏化是應對彩電市場下行壓力”的依據是,大尺寸彩電在整體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大。比如,奧維云網數據就顯示,一季度80+市場零售額占比達到11.3%,萬元以上市場零售額占比達到18.2%,分別較2021年同比提升了2.4和1.2個百分點。75英寸則成為整體市場銷量同比增長最快的尺寸,線上份額為7.2%,同比增長3.3%;線上份額為12.6%,同比增長5.2%。
但大尺寸電視份額的穩步增長,是否意味著一定能挽狂瀾于既倒呢?《釘科技》觀察認為,未必。理由很簡單,大尺寸電視市場規模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彩電業整體市場規模的增長,如今的彩電市場依然在量額齊跌。
也就是說,彩電業重回上行軌道,和目前大尺寸電視市場規模與份額的提升,不能建立直接的對應關系。因為,目前的現狀很可能只是大尺寸電視“擠占”了中小尺寸電視的市場份額導致的,市場大盤子卻并沒有因此而增大。
《釘科技》認為,不能因為大尺寸電視份額有所增長,就下結論說,如果沒有大尺寸的拉動,彩電業會進一步下行,這沒有邏輯必然性,也沒有科學的數據模型來支撐。當然,也不能說產品結構向大尺寸方向發展不合理,但至少不能由此就得出大尺寸化能確定帶來彩電業的上行。
《釘科技》注意到,目前中國彩電出貨平均尺寸越來越大,但這更多是彩電業包括上游面板產業主動調整的結果,因此當廠商出貨尺寸在不斷提升,大尺寸電視市場規模相對中小尺寸電視市場表現出更大的成長性,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釘科技》還注意到,一季度,彩電廠商上新產品尺寸主要集中在75+。一季度彩電企業共推出140余款電視新品,其中75+的新品有51款,65英寸新品有34款,55英寸新品有30款,50英寸新品有6款,小于45英寸新品有19款。當廠商推新產品主要集中在大尺寸上,市場結果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注定”了。
總之,產品向大尺寸化結構化調整,更多是產業和廠商引導的結果,這種結構性升級與市場的上行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對于廠商來說,如果只是簡單把電視尺寸放大,也只是將同質化競爭從一個戰場轉移到另一個戰場,于行業助力不大,與企業脫困無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