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作為歐洲老牌家電企業,飛利浦出售家用電器給高瓴資本一事,迅速成為行業熱搜話題,引發不少行業人士思考。
3月25日,飛利浦宣布,已簽署協議,將其家用電器業務出售給知名投資公司高瓴資本。此次交易對飛利浦的家用電器業務估值約為37億歐元,疊加品牌授權預估凈現值約為7億歐元,計入總交易價值后合計約為44億歐元,折合人民幣近340億元。
飛利浦表示,將與飛利浦家用電器通過獨家全球品牌授權協議,許可其繼續使用飛利浦品牌及其旗下特定家用電器產品之品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制造、品牌營銷和市場銷售,授權期限15年,并可視條件延長。
飛利浦首席執行官Frans van Houten聲明中表示,這項交易意味著我們退出了家電業務,展望未來,我們的重點是擴大在健康技術方面的領導地位。
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表示,“期待與飛利浦攜手拓展新市場,在全球尋找更多成長機會。”
公開資料顯示,飛利浦家用電器總部設在荷蘭,在廚房、咖啡、服裝護理和家用護理電器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全球擁有7000多名員工,并在100多個國家開展創新、制造和商業活動,產品包括全自動濃縮咖啡機、空氣凈化器和真空吸塵器等等,2020年相關業務的銷售額為22億歐元。
根據公告,該交易預計將在2021年第三季度完成,需遵循包括監管批準在內的例行成交條件。
高瓴資本砸巨資攬入飛利浦家電及獨家全球品牌授權,對此不少業內人士吐槽“此次收購,不太便宜”。在筆者看來,作為昔日歐洲豪門家電品牌,飛利浦名聲在外,但家電業務近幾年來一直在走下坡路,收購飛利浦對于高瓴資本背后的格力品牌來說,或許有一定的意義。
據了解,早前有傳飛利浦出售家電業務時,為了將家電業務賣個好價錢,飛利浦曾與海爾、美的等企業進行接洽,除中國家電企業之外,飛利浦同時也向土耳其家電商Arcelik AS和Vestel發出詢問。三星、LG也在詢問之列,但最后接盤的卻是高瓴資本。
為什么有這么多品牌愿意為飛利浦拋下橄欖枝?對此,筆者覺得,主要原因大多是企業看中飛利浦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品牌影響力。飛利浦品牌無論是在歐美,還是亞洲市場都有一定的知名度,高瓴資本花340億元獲得15年品牌授權,通過飛利浦咖啡機、吸塵器、空氣凈化器等業務生產推廣,在15年期間只要產品質量不出大問題,就有望收回本息。
不過,筆者發現,高瓴資本收購的飛利浦家電業務中并沒有核心盈利業務,比如飛利浦醫療、飛利浦優勢品類剃須刀、電動牙刷等明星產品。
飛利浦品牌大部分國內消費者對它并不陌生,飛利浦的產品遍布非常多的領域,家電、照明、個護、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等,而且在各行各業中的發展也非常不錯。那為什么飛利浦想要出售家用電器業務?飛利浦官方早已回應,飛利浦首席執行官Frans van Houten早前曾表示,飛利浦希望未來專注于醫療技術業務,家電業務與集團戰略已經不再匹配,因而考慮將其家電部門出售。
筆者翻越相關資料發現中國企業近幾年來頻頻收購外資品牌,比如美的、海爾等在***收購日本、美國企業的家電業務,今格蘭仕在中國市場收購外資全資企業的家電業務,到現在高瓴資本收購飛利浦家用電器業務,從中可以窺見全球家電及中國家電產業正在經歷新一輪重組與改革升級。
伴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需求也在不斷的改變。面對如此情形,國內家電市場反應靈敏,大部分企業看到了消費者需求的轉變開始改革升級,深挖消費者需求來研發產品。部分外資品牌或許是由于“船大難調頭”等原因,依然保持早前的產品生產研發模式,反應在市場上的表現是消費者不會為那樣的外資產品買單,部分外資品牌在產品技術升級,消費者需求改變的大潮下沒有多少改變,最后被時間大浪淘沙。
國產品牌收購外資業務在行業人士來看并不新鮮,卻能給在中國市場掙扎求生的眾多外資品牌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那就是將中國市場的業務通過品牌授權給中國企業經營的方式來保持品牌在某個行業中的可持續性。在筆者看來,飛利浦出售家電業務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在飛利浦的盈利占比中,與大健康業務、電動牙刷等業務相比如同“雞肋”,但仍需耗費很多人力物力去維護經營,飛利浦經過“權衡大局”后才決定“甩包袱”。
筆者注意到,接收飛利浦家電業務的買家高瓴,此前已經是家電龍頭格力電器的投資者,從某種程度上看早已踏進了家電業務,這次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格力電器能夠整合飛利浦家電業務,或許能擴大格力業務范圍,加速格力國家化發展。飛利浦砍掉“雞肋”業務后,能夠全心全意發展大健康醫療等盈利業務,未來發展可期。不過,從格力的管理風格來看,高瓴資本只是財務投資格力電器,對于格力的經營話語權影響力有限。但即便格力不“接收”飛利浦家電業務,,高瓴資本拿到飛利浦家電業務后也能囤起來,找到合適的買。所以,此次收購行為在筆者看來,或將有望達成“雙贏”。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