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對科技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在3月16日財視中國主辦的2017區塊鏈與金融科技中國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如此表示,他稱,現在已經有不少銀行提出科技“引領”或“驅動”金融的口號了,以前從沒有這種提法,這是非常大的變化。
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曾剛表示,目前,中國市場金融科技化程度較之全球其他市場都處于領先位置,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不得不借科技突破自身發展。
曾剛表示,中國的銀行是對科技運用最為廣泛的,從網絡零售占社會總零售的比例來看,近幾年一直在迅速上升,截至2016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14%。另一個數據是上市銀行的電子替代率的變化,2010年前后,絕大多數銀行的電子替代率在60%-70%左右,到2016年,這一數據已經超過90%,一些銀行達到99%之高。
目前來看,科技對金融業的滲透和改造,集中體現在消費領域。但事實上,金融科技的應用空間極為廣泛,貫穿從資產獲取到資金對接的每一個環節。
相比于此前互聯網金融平臺在模式上的創新,金融科技更強調對整個金融業基礎架構的改造。體現在新型金融公司的具體構成上,則是科技人員在公司員工構成中明顯占優勢。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科技人員可能占到80%-90%,業務人員只占極小比例,與傳統金融公司完全相反。
隨著金融科技的概念的興起,區塊鏈金融的概念也備受追捧。這種以去中心化為核心特點的新技術,在出發點上就是反權威和監管的。盡管目前概念和技術上被熱議,但在實際應用上或許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曾剛認為,區塊鏈技術目前主要在供應鏈金融的應用上有較多探索。他還強調,目前不需要對區塊鏈金融有過多關注。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經過了一陣伴隨著亂象頻出的爆發式增長階段之后,進入了嚴監管的環境。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如今被提及更多的金融科技,監管都是其發展和推廣的過程中繞不過去的坎。“雖然長期來看現在出現的很多都是大勢所趨,監管是非常謹慎的,將來的洗牌中可能有些部分會被禁止。”
曾剛還透露,銀行自身對于與科技結合的心態是非常積極開放的。大銀行自己組建了相關部門,小銀行則積極尋求對外業務上的合作或者技術外包,將來這兩種模式都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