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電品牌遠離消費者
生活家電“品牌”多如牛毛,真正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品牌威望的卻鳳毛麟角。低仿、高仿、全仿,在生活家電行業隨處可見。這種不主動走近消費者、了解消費者而一味走“捷徑“的做法,讓整個行業價格越來越沒有底線。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生活家電市場的差異化需求得不到滿足,消費者失去了選擇權。品牌在感慨消費者多變、挑剔時,卻不知消費者很寂寞--沒有幾個品牌懂他,沒有幾個品牌能夠提供他真正想要的東西,最后選擇的產品難免都有一點遺憾。我們不得不承認的現狀是:不論賣的好或壞的生活家電品牌其實都沒有真正了解消費者,都離消費者很遠。生活家電企業需要仔細思考自己的品牌、產品與消費者的需求差距到底在哪里。
企業做好市場數據監管
生活家電企業利益至上讓企業忽視消費者的需求。很多企業其實就擅長一個或者兩個類別。但在利益驅動下,為了指向消費者的口袋,仍想染指自己不擅長的類別。模仿競爭對手暢銷的款式,知其暢銷而不知其為何暢銷。有些企業為了吸引眼球,迷惑消費者,開發了很多自我感覺良好但根本不符合消費者使用習慣的產品。
企業數據監管缺失,切斷了和消費者連接的觸角。由于生活家電產品的銷售幾乎都是通過中間商代理完成,企業談不上對終端進行有效管控。企業對自己的產品賣給誰?哪些人在購買?購買者的經濟實力以及職業如何?對產品的評價如何?這些數據完全缺失--缺失的看似只是數據,其實就是品牌和消費者的溝通橋梁--無橋梁必然有距離!生活家電企業還是必須將數據監管作為市場工作的重要依據,充分掌握消費者信息之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