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介紹2019年1至3季度北京經濟運行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記者從會上獲悉,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1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值得一提的是,1至3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4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同比增長6.7%,跑贏經濟增速。
增速穩、物價穩、就業穩、收入穩
市統計局副局長龐江倩用“穩中有進”來形容本市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9.4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889.7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160.9億元,增長6.4%。
談及“穩”字,她表示本市經濟呈現增速穩、物價穩、就業穩、收入穩四點特征。其中,增速穩體現在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同比增長6.2%;物價穩體現在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略高于上半年0.2個百分點,呈現溫和上漲趨勢;就業穩體現在3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2%,與上半年持平,保持在較低水平;收入穩體現在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7%,快于經濟增速0.5個百分點。
談到“進”,龐江倩表示本市經濟結構在持續優化、發展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具體來看,呈現產業高端引領特征突出、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投資更加精準有效、創新驅動引領作用增強、質量效率穩步提升等特點。
三大因素形成關鍵支撐
科技創新已成為北京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1至8月,全市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合計1147億元,同比增長17.4%。中關村示范區規模(限額)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增長16.1%,快于總收入增速3.6個百分點。
新產業新業態成為推動本市經濟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的第二大動力。1至3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工業平均水平,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均在5成左右(二者有交叉)。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4%,同比提高5.2個百分點。1至8月,規模以上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服務、數據服務企業收入均增長30%以上。
一系列政策紅利成為增強經濟活力的第三大支撐因素。減稅降費方面,市財政局數據顯示,1至3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分別下降30.7%和7.1%;服務業擴大開放方面,1至8月,服務業擴大開放七大領域規模以上非公法人單位實現收入1.3萬億元,同比增長12.2%。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本市經濟仍表現出較強韌性,保持了穩步發展,上述三大因素成為關鍵支撐。”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分析。
居民收入跑贏經濟增速
就業和收入是民生之本。縱觀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居民收入跑贏經濟增速,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萬元,同比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快于經濟增速0.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副總隊長卞晶表示,居民增收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的平穩發展為本市就業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而帶動了收入增長。前三季度,本市除了經營凈收入有所下降外,轉移凈收入增速達到兩位數,工資性收入、財產凈收入實現平穩增長。
二是收入主體的發展態勢良好。1至3季度,占本市居民收入超過6成的工資性收入達到3.1萬元,同比增長8.9%,高于上年同期1.5個百分點,繼續保持了比較好的增長態勢。值得一提的是,個稅起征點上調、低稅率級距擴大和專項附加扣除等個稅改革措施有效帶動了全市居民工資性收入的穩步增長。測算結果顯示,個稅改革對前三季度居民增收拉動了約1個百分點。
另外,今年以來本市發布了各項社會保障標準上調政策,基本實現城鄉醫療并軌,有效拉動居民轉移凈收入增長。1至3季度,全市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1萬元,同比增長13.1%,增速居四項收入首位,已成為本市居民的第二大收入源。同時,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及低收入村發展等區域性增收政策也為重點群體收入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應該說,養老、醫療、重點人群等政策惠及百姓,讓居民共享發展成果。”卞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