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N植的蔬菜大棚內,能否讓機器替代人工,做大棚卷簾、電動平壟、植保噴施、溫濕調控、智能采摘等一系列工作呢?河北農業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滕桂法教授所率“河北省現代農業技術產業體系蔬菜創新團隊農機與智能裝備崗項目”的研發成果,正逐步將這些設想變成現實。
11日,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的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佳禾現代農業園連棟薄膜溫室大棚內,幾名員工正把剛采摘的西紅柿按品質分筐,碼放在一輛“運輸車”上。園區主管周春靖稱,“這款智能運輸車,除棚室間蔬菜轉運和自動升降裝卸外,還能即時實現蔬菜的產地、分級、稱重等數據收集和上傳。”
據滕桂法介紹,當前,我國糧食生產仍面臨著設施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農機智能化程度不夠等問題,智慧農機的研發迫切。河北省于2018年啟動建立了小麥、玉米、蔬菜等18個主要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2019年新增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并按照首席專家+崗位專家+綜合試驗推廣站長的組織架構,對創新團隊的技術研發、實驗集成、示范推廣等給以重點支持,以此加快農科教協作、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等。
滕桂法稱,近三年來,其團隊以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為目標,積極開展科技攻關,研制出“電動平壟旋耕機”“激光測控旋平機”“育苗播種機”“植保機器人”“溫室環境調控裝備”“新型卷簾機”“蔬菜智能電動運輸車”“智能化蔬菜生產管理大數據平臺”等8類農機與智能裝備,并在保定、滄州等地農業科技園和試驗站進行示范應用,取得良好效果。
滕桂法舉例說,植保機器人可以在無土栽培的溫室大棚內,走壟串行自動完成精準噴施農藥、營養液等作業,除提高勞動效率外,還保障了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工作安全。
滕桂法透露,下一步,該團隊還將在蔬菜藤蔓搭架機器人、蔬果采摘機器人等方面展開技術攻關,以期在大棚蔬菜的耕、種、管、收、運、儲、加工等各個環節實現農機智能化。
農業農村部農業信息獲取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剛認為,該小型蔬菜生產智能化裝備具有可示范性和推廣前景。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華瑞表示,該蔬菜生產智能化裝備的研發可助推河北省蔬菜生產機械化、智能化的步伐。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